天策论坛





欢迎访问,天策论坛(厦门)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之互联网医疗篇

时间 :2020-03-21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量:1952

       引言:近日 ,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15个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发挥好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激发新的消费市场 、就业形态和投资需求 ,培育强大国内市场 ,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赛迪智库信软所数字化转型研究团队围绕15个新业态新模式的内涵及特征、基本进展、发展趋势和发展痛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PPT)、各方向专题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 ,敬请关注。本文为该研究系列的互联网医疗篇 。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医疗资源汇聚为手段 ,以医疗服务在线化、便捷化为特色,代表了医疗行业发展新方向。在刚性需求增多和新冠疫情暴发的刺激下 ,互联网医疗实现规模化增长,并与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呈现出“智能+”的新特征。

一、发展现状

        一是在线服务手段不断丰富。近年来,受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慢性疾病比例居高不下的影响 ,医疗行业的刚性需求激增。各地区 、各有关部门为缓解线下医院压力,优化就医流程,提高诊治效率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在线挂号、在线问诊 、远程会诊 、电子处方 、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

    二是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据不完全统计 ,2026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2020-2026年CAGR预计为14.23%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提升了居民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带动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增长,疫情暴发仅一个月,平安好医生平台新注册用户增长了10倍,阿里健康平台日访问量提升了5倍,百度“问医生”页面访问量接近2亿 。

        三是互联网医院成为分级诊疗推广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层出不穷。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快速融合应用,有效缩减了服务时间与空间距离,在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医疗信息共享、医疗服务协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速建立,促使“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初步形成。

二 、发展趋势

        一是新技术应用加快医疗数字化进程。近年来 ,国家鼓励支持各方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布局,将有助于推动医疗服务平台化、就医流程便捷化、医疗设备智能化发展,通过构建以个人健康医疗信息为核心的医疗大数据平台,促进医疗 、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体系建设。

        二是国家新政加快互联网医疗落地实施。《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文件明确指出 ,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可通过签约的“互联网+”家庭医生开展的服务解决 。疫情期间,国家医保局 、国家卫健委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未来线上医疗服务、在线处方药费等在线医保结算将覆盖更广范围,进一步为互联网医疗的落地实施提供支持。

        三是医疗数据资源价值进一步凸显。随着在线问诊 、区域医疗信息 、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的建设,医院、企业等将积累大量的基础医疗数据 ,为行业管理、生物医药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安全等提供重要依据。未来医疗数据资源将为远程诊疗 、线上复诊等创造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 ,推动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突出问题

        一是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匮乏,在线服务与数据应用发展受限 。当前 ,医疗数据繁多,各类互联网医疗平台衔接不畅,线上线下、跨平台诊疗结果分布分散 ,使得各地以患者个体为中心的数据汇集与共享难以实现 ,互联网医疗一体化服务体验不佳。此外 ,由于医疗大数据的脱敏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各类诊疗平台采集到的海量医疗数据无法得到有效汇集和挖掘,信息孤岛问题频出,掣肘疾病发现、辅助诊疗、典型案例分析 、线上会诊等医疗新模式的发展。

    二是技术融合应用仍在初期,需求分析与场景体验有待优化。5G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健康管理、智能辅助诊疗、基因诊断等新模式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此外 ,针对不同群体用户的需求挖掘有待加强,线上就诊的时效性、交互性、操作性等场景体验亟待改善 。以中老年群体为例,作为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等线上诊疗方的核心用户群,同时也是使用智能终端 、适应在线方式最为陌生的群体,要改变他们的线下就医习惯,最大限度降低操作门槛,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产品和服务创新亟待突破的重要问题。

        三是优质医疗资源吸纳力不足 ,线上诊疗服务能力欠佳 。目前,线上诊疗的科目齐全,注册的医师数量也不少,人们就医的便利性得到极大改善 ,但对于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等优质医疗资源的吸纳能力不足,夜间、周末、节假日等非日常工作时期的执业奖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线上医师的诊疗水平、全天候就诊能力普遍偏低,用户对于线上诊疗结果和处方信任度不足。疫情期间,人们迫于出行限制 ,对于小病 、分诊 、复诊 、疑似病情判断等问题的线上就诊需求激增,而疫情后,如不解决优质资源供给这一痛点,远程医疗平台的使用率将大幅回落。

        四是服务职责界限有待明晰,医疗保障体系尚未覆盖 。首先,互联网医院服务项目 、诊疗范围尚未明确,一些医疗资源丰富的公立实体医院对互联网医疗业态的进一步发展持观望态度 。其次 ,医疗事故责任主体界定不清晰、纷争处理流程不明 、健康医疗信息的事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机制问题,从不同角度阻碍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形成。再次,现阶段多数医疗机构只解决了挂号 、诊疗的线上化,线上就医尚无法享受医保开药、保险等服务,亟待搭建医疗 、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线上就医环境 ,构建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 。

四、政策建议

        一是增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有效破除医疗信息壁垒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医疗健康信息平台 ,有序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消除医院、研究机构 、医药厂商、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推动建设国家级的医疗 、检测 、医药、医保管理服务平台 ,实现全国医疗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数据价值的多层次挖掘分析,创建“互联网+健康”新服务体系。

        二是加速推动医保融入互联网医疗,完善医疗服务结算体系 。推动线下实体医院与线上互联网医院共同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医保在线支付,建立医保支付与商保支付并行机制,加快互联网医疗与多样化医保支付结合的配套政策落地,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保结算支付体系,切实解决群众挂号难、看病难 、买药贵等问题。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力度 ,保障医疗信息安全。推动建立跨领域融合的协调监管机制,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监管权责 。建立医疗责任分担机制 ,推行在线知情同意告知机制 ,有效防范和化解医疗风险 。加快个人健康医疗信息保护立法进程,制定与个人健康医疗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是提高互联网医院资源吸附能力,提升线上医疗服务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跨区位 、跨人群、跨时间的优势,打造医师多点执业渠道。兼顾医师利益诉求,完善执业奖励机制 ,将医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工作时间与其职称评定 、业务考核等挂钩,促使名医 、良医积极投身线上医疗。完善医师随访和患者反馈机制,打通医患间持续性沟通的桥梁,通过全天候就诊 、连续性复诊等制度保证诊疗服务质量 。(来源:中国电子报)


Copyright© 2020 天策论坛(厦门)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2020017496号




XML地图